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91章 隆中对

第91章 隆中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宋美龄这两天越来越喜欢听林安说话了。

因为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林安的自信不仅仅体现在她的言辞之间,更体现在她对中国军队的看法上。她对第五军的战斗力充满信心,而这种信念,也悄然影响着宋美龄。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在瓜岛苦战,陆战一师伤亡惨重,几近崩溃。而他们面对的,是曾在南京大屠杀中残忍杀戮的日军第六师团,以及曾在娘子关战役、攻占太原的第十七师团——这些部队曾经在中国战场上与国军苦战以致最后僵持,如今也给美军造成重大伤亡。

如果连装备精良的美军都被日军重创,那么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与日军鏖战五年,仍然坚守郑州、衡阳、长沙、桂林等大城市的中国军队,是否也该被重新评价?

日本到现在还没有取下郑州,难道是因为不想吗?

就像美国到现在还没有取下瓜岛,难道是因为不想吗?

她几乎不敢相信林安所暗示的意思——中国军队跟美国军队战斗力相同?

如果——如果给中国军队换装——哪怕不是美械,只是换上跟日军同样的装备,战局又会有何不同?她忍不住地被带进了林安的思路,开始思考。

曾经,宋美龄习惯性地认为,国军装备落后、战斗力不足。

而英美高层更是将国军的战斗力视作印度土邦的水平。

但在林安的分析下,她开始意识到,中国军队并非不堪一击,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资源。

美军苦战的事实也让宋美龄开始重新思考中、美、日的战力对比。

知道抗美援朝的林安,恐怕是目前全世界对国军战斗力最有信心的人之一。

宋美龄很愿意跟她多谈谈,一方面是吸取一些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需要这份信心。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怀疑与焦虑无处不在,身边的将领、顾问、外交官,都或多或少地透出悲观的情绪。但林安不同,她的自信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

宋美龄原本的访美计划,核心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卖惨要钱”。她要让美国人清楚地看到,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承受了怎样的苦难,牺牲了多少士兵和民众,从而让美方更愿意提供军事与经济援助。

然而,在与林安的几次深谈后,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视角或许过于单一了。

林安提出,中国不仅仅是战争的受害者,更是全球战局中的关键力量。缅甸战场的牺牲,远不止是一场孤立的败仗,而是为盟军换来了北非战场的胜利。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迫使他们在多个战线分兵,使美国在太平洋的战斗得以喘息——这不仅是苦难的代价,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筹码。

林安翻开战损数据:“缅甸战役,我们输了。但为什么?”

她顿了一下,缓缓道:“第一,英国撤回了他们承诺的空中支援,把飞机调往北非——这不是我们的失败,而是赤裸裸的背叛。”

宋美龄的指尖微微一顿。

“第二,日军在缅甸增兵,从两个师团,增加到四个,然后是六个。”林安抬起头,语气不疾不徐,“想象一下,这些师团如果出现在瓜岛,美军陆战一师还能存在吗?”

宋美龄的眉头微微蹙起。

“他们现在已经残破不堪,苦苦支撑。如果日本能在太平洋战场投入哪怕多一个师团,瓜岛战局恐怕早已崩溃。”

屋内一时沉默。

宋美龄缓缓合上文件,目光深邃。她一直在强调中国的牺牲,但或许,她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牺牲不应该只是换来同情,而是换来筹码。

中国不是战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盟军战略的支柱。

既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牵制了大量日军部队,牺牲了本该拥有的空军资源,使英美在其他战区得以腾出手来取胜,那么盟国理应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不仅是道义上的援助,而是一种等价交换。

——这,才是她真正的筹码。

她缓缓翻过一页,目光在林安的分析数据上停留了片刻。她已经看懂了,但她不会说破。

“所以,你认为美国需要中国,而不是中国需要美国?”

“我们互相需要。”林安平静地说。

——————————

飞往华盛顿的最后一程航班,从巴西起飞。

夜色沉沉,机舱内的灯光柔和而克制,映在打磨光滑的金属壁板上,带着一丝静谧的冷意。引擎的轰鸣声低沉悠远,仿佛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将她们从旧世界拖向新的战场。

宋美龄依旧把林安叫到身边闲聊。

她今天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羊绒长裙,肩上披着一件米白色的丝绸披肩,发髻一丝不苟,点缀着一枚低调的珍珠发饰。她端坐在沙发椅上,手指轻轻搭在膝盖上,举止优雅,眼神却锋利。

对面的林安则简单许多,军装熨得笔挺,袖口微微挽起,露出手腕上一道淡淡的旧伤疤。她斜倚着椅背,神态松弛。

机舱内的气氛并不沉闷,相反,谈话一度轻快起来。

林安妙语连珠,“丘吉尔倒是牛,站着把钱要了。”

宋美龄终于忍不住,轻笑出声。

她难得地笑得毫无防备,肩膀微微颤动,甚至伸手按了按额角,似乎要缓一缓呼吸。

林安眨了眨眼,似笑非笑地看着她:“夫人,您是羡慕了?”

宋美龄摆摆手,笑意未退,语气却意味深长:“我只是觉得,有时候这个世界还真是不讲道理。”

然而,笑意稍纵即逝。

她的目光微微一黯,缓缓倚向身后的舷窗,夜幕下的云层无声翻涌,像是一场无形的战役在天际展开。

她曾经见过丘吉尔如何在美英谈判桌上展现强硬立场,他的态度从来不是“请求”,而是“索取”,甚至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傲慢。而美国最终,也确实答应了。

如果英国可以,中国为何不行?

她的指尖缓缓摩挲着丝绸披肩的边角,心绪翻涌,既有一丝嫉羡,又有一丝不确定。

片刻后,她缓缓起身,走到舷窗旁,目光落在漆黑无垠的夜空。飞机在云层之上疾驰,远方天际偶有星光点点,仿佛在另一场世界里燃烧的战火。

她轻声开口,像是在对自己说:“站着要钱……”

她的嘴角扬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带着一点讥诮,像是在嘲弄这个荒诞的念头。

丘吉尔能做到的事,她真的能做到吗?

林安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机舱内恢复了安静,只剩下涡轮低沉的嗡鸣声。

“中国与英国还是不一样的。”宋美龄低声道。

她像是在喃喃自语,又像是在试图说服自己,“英国手里握着海军,握着殖民地,握着与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轰炸机摧毁了伦敦,即便英军在亚洲狼狈撤退,英国依旧是帝国。”

林安一愣。

站在1942年,宋美龄的话确实有道理。英国仍然是世界顶级强权,虽然正与德国苦战,但它依旧维持着庞大的海外利益,依旧在全球战场拥有存在感。反观中国,战火连绵,百废待兴,甚至连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都难以维持。

从现实来看,英国仍然在,而中国……不过是在苦苦求存。

可是,林安逆推因果,知道英国注定是要日落的。2025年的英国,只能说是落架凤凰不如鸡。

她微微笑着,迎着宋美龄审视的目光:“英国的殖民体系迟早会崩溃。”

她的声音很稳,甚至带着一种出奇的自信,“而中国的最大筹码,就是虽然与英国相距遥远,却紧邻缅甸、印度、越南和马来亚。如果中国与美国联手策动这些殖民地独立,英国就会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宋美龄的目光微微一缩。

“而美国也乐见其成。”林安继续说道,语气不疾不徐,像是在剥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因为美国同样希望这些地区独立,以便从中攫取更多利益。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这场世界大战,本质上是美国鲸吞英国势力范围的过程。如果中国能在这个过程中助美国一臂之力,美国自然更愿意扶持‘弱小的中国’,而不是继续给它的‘竞争对手’英国输血。”

宋美龄没有说话,但她握着舷窗边框的手指悄然收紧。

这个逻辑……她当然听懂了。

她当然知道美国迟早要在战后重塑全球秩序——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独立和自由。

可林安说得太直接,太不加修饰,太赤裸裸,甚至没有一点“人民自决”“民主正义”之类的糖衣包装。

就像锋利的刀刃,直接划开了表面那层体面的帷幕,让她不得不正视那之后的现实。

她不适应这种说法,甚至有点本能地抗拒。

可她无法否认——她隐约觉得,林安的判断是对的。

美国不会真心帮英国守住殖民地。

如果英国日后真的衰落,美国会毫不犹豫地接管它留下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呢?中国会被放在哪个位置?

“何况,出于对抗苏联的必要,东亚不能没有一个大国,既然不是日本,又会是谁呢?”林安又说。

她想起自己在之前的几次晋升和调职,固然,调职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对领导是无足轻重,但一旦成事,也能为他们锦上添花,增添一个壮劳力。

就好比卖东西,开口是,“我家里很穷,行行好吧,这朵花只要五块钱。”对有钱人来说你家里很穷与他有什么干系?就算五块钱能救你的命,又如何?

但如果说,“这花放在您家里正合适。”有钱人一想确实,便掏出五十块买了。

如果去美国要钱,也是一样的道理。

“行行好吧,给我两个师的装备,不然我就要亡国灭种了。”

和,“我帮你占据东南亚正合适。”美国人一想确实,便掏出年产量的1%支援了你——而这1%就足以装备十个美械师。

对美国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吃亏的买卖。这就是为什么世上会有“双赢”这种词,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零和博弈。——当然,中英之间或许是零和博弈,但与中美又无关系了。

林安转身离去,宋美龄却仍然站在原地,思索良久。最终,她缓缓伸手,摇响桌上的铃铛。

“黄仁霖,”她语气坚定,“准备材料,我要调整我的演讲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