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汴京食记 > 第60章 百花糕

第60章 百花糕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与金娘说过此事后,庞巧娘就跟着一块去绣坊了。

宋代的绣坊分官办和民间绣坊,最出名的官办绣坊便是文绣院,专供皇室、贵族服务。

而金娘待的是民间绣坊,起初是靠牙人介绍入坊,绣庄是位长相清秀的娘子,整日待在绣坊,私下为人和善,可对待绣品却极为严苛。

好在庞巧娘针法不错,应绣庄要求在绣布上施展了平绣、打籽绣等针法,动作娴熟,绣面平整,这才叫绣庄也满意了,便留了下来。

过了上元节,程娘却极少来陆记,像是在躲着什么人,不过陆琼也没多余的心思放在她身上。

这天晚上,钱掌柜又闲着没事,自家铺子不看着,跑来陆记说要一份羊肉汤。

陆琼也见怪不怪,毕竟他这人就是难以捉摸。见杨姐儿在择菜,她便亲自去锅里舀一碗羊肉汤。

焯水的羊肉,撇去浮沫,最后放入锅里,加姜片、葱一块炖,这锅炖了一个多时辰,早就软烂了。

最后撒上葱花和一些小料,新鲜出炉的羊肉汤便能呈上桌。

在这间隙钱掌柜到处巡视,摸摸桌上有无灰,又打量了灶台的调料,最后还颇为满意地点头。

陆琼觉得他不像食客,倒像是来“监察”的,就差领口挂个小牌。

上回推出粥底火锅时,他还说做的羊肉膻,这回倒要看他能挑出些什么毛病来。

钱掌柜也终于安分坐下,望着眼前这份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汤,矜持地点头,这才伸出矜贵的手,舀一勺汤。

加了姜片的羊肉汤更加暖胃,尤其是外边刮着风的时候。

这回他肉没尝几块,汤倒是喝完了,却还是随意点评几句:“肉炖得不做,入口即化,倒与上回相比有所长进,膻味也轻了……”

吃完后,他便迈着悠闲的步子走出铺子。

杨姐儿这才去收拾碗筷,一边忍不住嘲谑:“钱掌柜整日来我们铺子,他那是要倒闭了不成?”

上回说她做的羊肉膻,可是记了很久。

这话没压低声音,旁的食客便笑着道:“不论谁做的,到他面前可都是蹬鼻子骂一脸的。”

这话引起杨姐儿极大的共鸣,跟着那食客激动得说了好几句,待陆琼提醒才知道不妥。

不过等店里忙起来,她转头便忘了这插曲。

二月初,汴京转暖,万物复苏,汴河也有了化冰的迹象。

断疤他们也快要离开汴京,临走前托陆琼做一些干粮,好带在路上吃。虽然走水路也能靠岸,可大多数时候还是在船上,开火什么的并不方便,何况也没有好厨子在身边。

是以陆琼在一早就赶去陆记,杨姐儿也被她叫过来,这会儿正靠在灶台边揉面,出了不少汗:“他们胃口也真大,一人就吃掉三四份。”

陆琼在摔打面团,木板也跟着一震,撒在表面的面粉扬了起来:“倒也算是寻常,他们忙起来便是没日没夜的。”

做了好几种饼,有肉饼、葱油饼、鸡蛋煎饼、胡饼。

做肉饼的面团加了老面,用来发酵,这样做出的饼暄软些,肉馅分羊肉和猪肉的,都分别加了葱姜水、酱、胡椒,一个饼里就塞了有不少肉馅。

断疤说不差钱,她便做多了些,各有二十份。不过也要吃点素的,就做了葱油饼,刷上油酥,到锅里煎便好了,也做了二十来份。

像鸡蛋煎饼就不能用面团来做,面粉得加多点水,调成糊状。

摊煎饼实在太香,油酥味、焦香味都混杂在一起,还有面饼的香味,陆琼刚煎完一个饼,也忍不住尝了块。

尤其是葱油饼,她擀面时还卷了几回,撕下来便起了好几层酥,两面都烙得金黄,嚼起来也有韧劲。

还给他们带了先前酿的桃酒,够他们喝上个小半月。

镖师们得先去埠头搬运货物,只能叫别人来运过去,陆琼不放心,便也跟着去。

这几日,河渠司的官员反复到汴河探查冰的厚度,等冰化至三寸以下,便准备“开河”。

日头正盛,冰层也出现龟裂,号角响起,鼓声也跟着起。数十名壮汉推着冰槎破冰而行,槎头包着铁,一碰到冰层便撞碎了冰,“咔嚓”,河心的冰便裂开,随后派人疏浚河水,避免淤塞。

见汴水流动,围观的百姓也跟着吆喝,第一艘驶入河道的船是官府的漕船,用以运送粮食,随后才是民间的商船……

还有些机灵的小贩,趁机售卖热腾腾的姜糖水,就连陆琼等久了,也忍不住来上一碗。

别说,喝下去就舒服些,整个人都暖起来。

她怎么就没想到在这摆摊呢,又少挣了一笔……

而断疤跟庞巧娘也没多少时间温存,便有些不舍:“巧儿,你在京中好好的,若是有人敢欺负你,我就立马回来!”

不过也是些安慰话,待出了汴京,两人也算是彻底断了联系,还不若被贬的官员,至少还有个固定的住所。

但庞巧娘也给足回应,一直笑着。

最后闲聊几句,断疤便也上了船,趁他没注意,庞巧娘还跟刘善扯上几句:“阿兄平日说话惹人烦,还请你多担待些。”

刘善脸上看不出神情,没说话,只是点头,随后转身上船。

见他这样,庞巧娘的笑意也淡了些,说完便离开。

望着她落寞的背影,陆琼直摇头,这恐怕是妾有情而郎无意……

埠头的人渐渐散去,街巷里又掀起新的热闹,今日除了开河,还是花朝节。

不少食铺推出百花糕,商贩则在摊位摆出簪花、花钿、上元节余下的花灯。

回来路上,陆琼还顺手买了芍药,打算摆在铺子里。

街上不少孩童手里抓了一把蒲公英,一吹,便飘到四周,有人脸上也沾了些,惹得旁人笑成一片。

百花糕,却也用不上百种花,再说惊蛰刚过,汴京盛开的花也并不多。

汴京人常做的百花糕,选用梅花瓣、玫瑰酱、梨花嫩叶,其中梅花瓣是去蕊后盐渍的,玫瑰花是糖渍的,梨花嫩叶则要焯水,不然会有股涩味,也带着毒性。

食材备好后,陆琼将花瓣与蜂蜜混合,制成花酱,还加了点桃酒的醪糟。

杨姐儿把糯米粉、粳米粉混在一起,最后撒上茯苓粉拌匀:“今年汴京的花开早了,往年这时候,汴河的迎春花还没开呢。”

方才去汴河,陆琼也见到堤岸两旁开满了嫩黄的小花,便点头附和。

米浆调完,她便撒上花酱,见浓稠了,就倒在模具里,随后上锅蒸。

杨姐儿往灶口塞了好几根柴,直到火旺了才收手。

不过蒸糕点就得用大火,不然做出的糕点会松散、发黏,大火蒸的糕点弹性也比文火高,也更省柴火。

陆琼虽不缺钱,但也是能省则省,毕竟谁会嫌钱多。

坐下歇一会,点上一盏茶,墨绿的茶面透着一股涩味,她端起来吹气,沿着茶盏杯缘小饮一口,眉头一皱,果真有些涩。

也就是一盏茶的功夫,百花糕便蒸好了,玫瑰的香味更浓,不过入口是清甜的,还很松软,与桂花糕一类的糕点口感相像。

放出炉,店里食客便买了不少,糕点一类的吃食,还真是陆记的招牌。

食客喝着桃酒,尝着百花糕,一边闲聊:“下月便是春耕,朝廷还延后了科考。”

民以食为天,虽然本朝商业兴起,但农业才是根基。

另一食客也附和着,末了还用“这桃酒香甜”收尾。

临走前,他们还打包带走几块百花糕,这样的食客有不少,晌午不到,做好的百花糕就全都卖光,杨姐儿也赶着做下一锅。

陆琼则在捣鼓别的茶饮,香橼切成片,泡上清水,加一点蜂蜜,有些像后世的柠檬水了,不过尝起来还是太涩、太酸,最后还是放弃了。

倒是陆萱被她哄骗得喝下一大口,最后脸都皱成一团,还不断吐舌头:“好酸……”

杨姐儿也在一旁跟着笑,笑够了才递过来一盏茶,陆萱喝下去才觉得缓过来,只是那股酸劲儿却一直消散不去。

等她再次回味,咂咂嘴,好像还真有点好喝。

不过陆琼早就拎着食盒上街去了,赶着去给谢府送些百花糕。

谢府的梅花开得正盛,她刚走进院子,恰好有风吹来,淡粉的梅花便落了一地。

何慕也总算是出来赏花,闲聊几句,才知谢洵去看田地了,只是要劝说百姓种木棉,还真是一件难事。

毕竟科考都得为春耕让步。

也正如她们所料,谢洵着实碰壁了。

他前脚刚走,刘婆子便往地上呸一声:“劝人不种粮食……我看这种人就该遭天谴!”

江笙装听不见,还尝着谢洵送来的糕点,这可是汴京带来的,定要不少钱,要是有一份熟水就更好了,毕竟光吃糕点有些干巴。

自从阿姐嫁人,他就吃不到好吃的糕点,自己尝试做过机会,谁知阿奶竟说他浪费粮食,最后做都不让做。

刘婆子骂完人,才觉得心里堵着的气顺了些,又见江笙还在吃,便上前拍了下他的头:“鸡喂了,地扫了?整日只知道吃。”

江笙顿时觉得无辜,想着已经打了一顿打,便将手中余下的糕点塞进嘴里,空出的手还不忘多拿几块。

气得刘婆子去拿扫帚,追着他满院子跑:“混小子,给我站住!”

听这话的江笙跑得更快,嘴里的糕点酥掉了一地。

与刘婆子家的热闹相反,虞娘家则陷入一片寂静。

离姐儿觉得春耕无论种什么都无所谓,毕竟她日后要去汴京,便安心吃着糕点。

虞娘看一眼她,便转身进了屋子,扶着酸痛的腰无力叹气。

......

汴京街巷弥漫着花香,卖货郎担着新折下的桃枝穿行在街巷瓦肆,在湿润的青砖上留下一个个脚印。

到夜里,陆记也在墙边、门边、屋檐处挂上几盏花灯,迎合着节日氛围。

陆萱还去商贩处买来花钿,贴在两颊边,一路笑着冲进来:“阿姐!过来贴花钿……”

花钿有金钿、翠钿,也有鱼鳞钿、纸钿,陆萱买的便是用五色纸剪的花子,不止给自己贴了,也给陆琼跟杨姐儿买了一份。

她脸上喜庆得很,两颊有,额上也有,就差贴满了。

这对习惯后世简洁妆容的陆琼来说是个冲击,不亚于小时候文艺汇演在脸上化红腮红……

是以她拒绝在脸上贴着东西,没想到杨姐儿也跟着劝说,不停笑:“小娘子,今日可是花朝节,你贴了这花钿,说不准来铺子的食客就更多了……”

陆萱也一脸怨恨,好似她不同意,就要生闷气了。

许是拒绝不过,又或是想挣多点钱,陆琼叹一声,最后还是点头了。

好在只贴额上的,随后用铜镜一照,便见两眉间一抹红……还有些真不错。

先前酿的桃酒也快上完,百花糕也再一次卖光,直到半夜,食客才肯散去。

今日生意太旺,店里食客都不够位子,这也叫陆琼起心思,铺子好似有些小,或许该扩大一下店面了。

也想起另一桩奇怪事,去年说要扩张铺子的施三娘,不知何时起再也没提过。

不过最紧要的是,该从哪找适合的铺子?

她这一想,便越发不可收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