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他者 > 第18章 第十八章 星星的孩子

第18章 第十八章 星星的孩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老人的动作很快,没一会儿就拿着厚厚的几个资料袋走了出来。“警官,当年所有留存下来的项目资料都在这里了。”

刘晓丽对待自己的研究的确非常严谨,每一只资料袋的封面上都整整齐齐地写上了项目内容等信息。翻到编号17245的项目文件袋时,“心理问题评估诊疗”下方参与者的名字让高颖的心脏狠狠跳了一下,项目主持人后面跟着的名字赫然是——成锋!

高颖迅速侧头看了杨教授一眼,“教授?”

张燕显然也注意到了高颖的反常,凑过头来,也看到了资料袋上的内容“原来她和成教授真的合作过!那这么说……”张燕像是被吓了一跳,而后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迅速掐住了自己的话头。

“张教授,你之前和成教授你们有过交集?”杨教授直直看向张艳的眼睛,这样的注视显然对她造成了压力。

“没……没有吧,也许在会议上见过打过招呼,我也……没什么印象了。”

“不对吧,张老师,我记得就在一年前您还和成锋教授合作发表了一篇SCI论文,那篇论文的一作是您,通讯作者是您的母亲,而成教授是二作,这篇文章在知网很容易就能检索到的,您怎么会对成教授如此陌生呢?”

听到高颖的话,张燕本来就没有什么血色的脸上骤然变得刷白。张燕的父亲坐在一边皱皱眉,一直客客气气的老人对着高颖不客气的开口:“警官,燕子的论文和你们的案子没什么关系吧,警察办案重要,可我们公民的荣誉权也同样重要啊。”

“爸,您带着圆圆去小花园玩会吧,他今天还没出过门,等会晚上又闹着不睡觉。”张燕开口对父亲说到。

老人叹了口气,走进一旁的房间抱出了一直在里面一个人玩玩具的小外孙,爷孙俩一道出门去了。

看着老人和孩子出了门,张燕才开口,“杨教授,不瞒你说,您学生说的这篇文章,我的确受之有愧,我对这篇文章没什么贡献。这完全是我……母亲”张燕艰难地挤出这两个字才接着说:“她和成教授合作的研究,但是当时我正好在非升即走的关头,她就让我不要管,她帮我搞定文章的事。后来我也问过她文章的事成教授为什么会同意,她和我说她和成教授换来的。”

这也是刚刚在办公室杨教授一提到成锋张燕的态度就软下来的原因,乍一说成教授死于谋杀,张燕真的怀疑过成教授的死是不是自己母亲也掺和进去了。

这会儿看到眼前的资料,她突然明白过来,当年让两人声名鹊起的“79所”里面究竟藏着多少猫腻只有当事人知道,刘晓丽大约是以此威胁逼成锋就范的。

张燕说完,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羞愧,尤其还对着一个学生,张燕感到自己的头变得沉重无比,“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杨教授您也看到了,她造的孽报应到了我孩子身上,圆圆这孩子两岁不到就被确诊了自闭症,我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孩子身上,否则……我也不会选择待在这个学校。”

高颖这才想起自己从进门时就觉得这孩子不对劲。这下终于想起来哪不对,按说两三岁正是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圆圆却一直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玩玩具。

都说自闭症是天才的另一面,但那只是影视剧给人们造成的错误印象,在自闭症群体中,能成为“白痴学者”的少之又少,其余大部分确诊自闭症的儿童仅仅只是意味着他们思维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也很难和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在干预不及时的情况下,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生活,就算干预及时,自闭症儿童想要像普通孩子那样生活也需要孩子和家长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张燕虽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工作者,但当自己成为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时,对于母亲的恨还是更深了一层。

也因为圆圆的病,丈夫受不了和她离了婚,她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

高颖不好再说什么,只是低头小心翼翼地拆开了已经泛黄的资料袋。

至此,当年的“心理问题评估诊疗所”项目的所以资料终于重新出现在阳光下。

高颖翻开逐一所有所谓“问题学生”的观察日记粗略的看了一遍,从这些观察日记记录的内容来看,“79所”远没有外界传言那样恐怖,虽然对于某些行为问题的孩子采用了行为主义的强化疗法,甚至用到了暴露疗法,但看起来都在合乎伦理道德的范围内,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对来访者有利。虽然现在有些方法已经有了更好的替代方案,但总体来说,现在的咨询师依旧沿用当年老一辈心理学人留下来的框架。

“教授,从这些资料上来看,当年的‘79所’就是在做一些常规的问题行为矫治,在此基础上整理发表了一些论文,为什么会被紧急叫停?”

“小高同学,这些资料都是上交有关部门审查的。”张燕开口解释了高颖的疑问。

“张老师,您的意思是,刘教授当年还有未经审查的其他记录?这份资料在哪呢?”

“是,我在档案室看过当年她发表的其他论文,1997年到2002年这五年的时间里,她还发表过大量有关双生子的论文,这些论文数据的来源都是‘79所’,但这些资料里完全没有关于那些双生子的记录。”

“张老师,您……曾经就看过这些资料?”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女儿会去怀疑自己的母亲到亲自去调查她的地步。

“我不是调查她,”张燕分辨道:“那时候圆圆刚刚被确诊,我实在太痛苦了,作为搞心理学的,我当然知道自闭症的成因很复杂,但遗传因素一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她这么多年一直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我猜她一定早就察觉到了孩子的异常,而以她的性格,怎么可能不去确定是否源于遗传因素呢?”

“您是在找基因测序的结果?” 高颖的认知再次被这对母女刷新——一个在孩子童年时缺位却又在孩子成年后拼命弥补的母亲,一个渴望母爱又痛恨着母亲的女儿。

“是。”张燕知道自己当时的精神状态已经没办法用理性的思维去解释了。找到了又怎么样呢?证明圆圆的病是因为自己携带着从母亲那里继承过来的致病基因,还是证明他的病来自父亲,与自己的整个家族无关。这一切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儿子患上了自闭症的事实。

“后来基因测序的结果没找到,却意外发现她留下的资料和当年发表的文章对不上号。”

“如果真的还有一份真实的数据存在也大概率被销毁了。”高颖有些丧气,功败垂成的滋味着实不好,更何况受害人还躺在解剖床上等着他们查明真相。

高颖再次拿起项目资料,想字里行间抠出些微末的线索,看着看着居然在成员汇总的名单里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杨教授,纪清!您看,纪清曾经在‘79所’呆过。”

“应该不会错,出生年月都对得上,我记得她曾经和我说过自己是孤儿,教授,我们回去问问她吧。”

杨教授上午刚到市局就和高颖一起出来跟张燕的线索了,并不十分清楚纪清是谁,但看高颖的意思是八九不离十了。

“小张,我们先走了,那个……关于你母亲……”杨教授似乎还想说些什么,杨教授的女儿在国外读书,年龄也不比张燕小几岁,看着张燕,他还是抛开受害人家属的视角动了点恻隐之心。但面对这对关系复杂的母女,又实在不知如何说起。

“杨教授,我当年不是没希望过她能我给我解释,可是她连回答都没有,我难道还要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已经离开的人身上吗?”

“小张,你原不原谅她都已经走了,可你的人生还很长。”

“可是杨教授,我发现就算是现在,我还是渴望从往事之中找到些被爱过证据。”张燕的眼眶有些发红。

“小张,作为心理学人,艾利斯的‘ABC理论’你不陌生吧?”张燕听着杨教授的话,仿佛又回到了还是学生的年纪,现在想想,那时候多幸福,有了事还能去找“大人”。

“有时候或许我们要承认,认知才是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它。也许当年你的母亲也曾拼命从冗杂的工作中赶回来,在会议的间隙特地回家见你一面呢?事到如今这件事情已经无从考证了,只取决于你想要相信怎样的真相。”

“谢谢您杨教授,我会好好考虑的。”张燕叹了口气,目光越过窗台,落在门外的小广场正在玩球的儿子身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