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觉醒的她 > 第64章 积小以大

第64章 积小以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每个人的心性不同,节奏也不一样。对于林子夏来说,琴只是“道器”,因为要上课,就有了每周的赴约,而每周上课带来的却不仅仅只有“技艺”的学习,是知与行的配合,更多的是“心”的流动。这种长期稳定的专注力和觉察力的“训练”,就像打井一样,只要方法正确,每一下“功夫”都不会白费,一通百通。《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之“技/艺”上的“知”,不管是琴棋书画剑花酒茶,还是易经八卦五行武术,在底层上都是一脉相承。因此,根据自己喜好任选其一,然后像打井一样,下“功夫”“力行”,一旦打到了“井水”,就足以养性,就足以“由艺入道”,就像《庖丁解牛》里的庖丁说的:“臣之所好,道者,近乎技矣。”

当然,也总免不了面对某些“狂热者”的灵魂拷问:“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传播出去?!”

如果换做以前,林子夏或许还会“动摇”,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好东西就应该传播出去。不过,现在她反而只会淡然一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好东西”就要“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真是如此吗?“我”认为的“好”,在别人那里就也是“好”吗?“我”不遗余力地“传播”,别人就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吗?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单方面想当然而已!

经过多年的摸索、反复验证与取舍之后,林子夏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非其人勿授!因为人只能被筛选,不能被教育。《易经》六十四卦里有一个“蒙”卦给了林子夏很大的启发,卦辞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蒙卦的这句卦辞虽然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在看透人性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

首先,“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直接了当地指出“教”的人与“学”的人各自应有的“态度”。不是老师求学生来学,而是学生主动来找老师求学。学习是需要本人的主动性!生活中,一个不想“学”的人,别人再怎么“喂”也没用,这种人往往是“喂到嘴边”也不愿意张嘴的。因此,对于教的一方而言,要有”眼力”,选“主动求学”的人教,不要跟“不想学”的人白费口舌。再延展到日常中,人总是不可避免地“好为人师”,避免成为“好为人师”的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当别人来问你,虚心请教的时候,你才说;不来问,就不要‘好为人师’。而对于‘学’的一方而言,永远不要等着别人‘喂’,要主动学,这就是常说的‘学习力’,有学习力的人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次,“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句就更有意思了!在主动请教的基础之上,真诚相告,但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地“问”,这时候也不用再多说。这种情况一般不是“悟性”有问题就是“态度”有问题,总之,多说无益,不如不说!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教的一方用心教,学的一方用心学,双方经过一定周期的稳定互动,才会彼此都有收获,否则就是在彼此消耗。自从林子夏明白了“蒙”卦的告诫之后,再也不内耗了,人不对不教,态度不好不教!

当然,结果也在意料之中——门可罗雀。一部分人过不了第一关,因为“不合适”;还有一部分人则在第二关被淘汰,因为“不用心”。最终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两三个确实让她“满意”,因为彼此“用心”!对林子夏而言,如果有“合适”人愿意“用心”学,她很乐意教,如果没有也就不用教了,落得清静。

说来也巧,每当林子夏以为自己不用教了的时候,就会有人找上门。非周末的下午,阿水姑娘来到琴室。

“上周我回去后,认真思考了那个问题,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学古琴?今天我想跟您分享一下我思考的结果。”

林子夏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轻声道:“说说你的想法。”

“上次跟你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全程都没有在焦虑,反而觉得很安心,如果换成平时,我肯定会不停地看手机,没办法专心听你说话。所以,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在这里我的焦虑有所缓解。这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林子夏听到这里,认真地问:“如果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并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怎么办?”顿了顿,又接着说:“反而更焦虑了又怎么办?”

显然,阿水姑娘并没有预料到林子夏会问她这样的问题,一脸茫然。

“任何带着功利的想法学琴,都会让你失望的!反而只有当你忘却‘机心’的时候,才会有意外收获。那你喜欢古琴吗?”

阿水姑娘听完,想了想说:“我还挺喜欢古琴的声音。说起来我还是很有音乐细胞的!小时候喜欢音乐,只是当时没条件学。现在有条件了也算是圆了小时候的心愿。而且上次听你说跟古琴相关的文化,我觉得也很有收获,以前都不知道,回去还跟女儿分享。”

林子夏严肃地说:“最起码在音声和文化这两方面只要愿意学,多少都会有收获。如果你只是想学一些曲子和学一些文化,也可以不用跟我学,找别人可能效率更高。不过,我更看重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专注力和觉察力的训练,因此跟我学前期会很慢,把基本功打好,后面就会快很多了。今天先按我的方法试试,然后你回去再想想,如果想好了,我们再约。最后不想学或找别人学都没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

说罢,二人坐到琴前,一人一琴,从最基础的一勾一挑开始。初看以为很简单,但要让每一次下指都不偏不倚,那就需要长期的高精度训练了。这个过程,确实很磨性子,既要时刻保持专注,从而让手指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持手指与琴弦的接触角度、面积精确无误,保持整体身形的放松不变形,又要实时能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调整,尤其是耳朵的灵敏度,能听出每一个琴音的品质,比如用指肚弹出来的声音和用指尖弹出来的声音就完全不一样。但凡能以这种精细度的方式训练一段时间之后,人的状态就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这一点,林子夏从来不承诺,但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去实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是她留给学习者的“惊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