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改革的春风如同一股新生的力量,吹遍祖国大地,教育领域也随之迎来重大变革。郴江地区师范面向社会,招收有3 年教龄以上的民办教师。这消息恰似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教育圈子里激起千层巨浪。对于长期扎根基层教学一线的肖敏与赵刚而言,这无疑是改变命运、实现自我提升的绝佳契机。他们深知,踏入师范院校,不仅能系统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水平,更是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然而,机会虽诱人,现实却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让两人陷入两难抉择。赵刚,这位一心扑在乡村教育事业上的朴实教师,家中情况错综复杂。父母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弟弟妹妹还在求学阶段,家中的几亩责任田更是全家生计的来源。学校里,他所负责班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业关键期,一旦离开,学生的学习必然会受到影响。一边是提升自我的难得机遇,一边是沉甸甸的家庭责任和对学生的牵挂,赵刚在两者间艰难徘徊,内心被反复拉扯,痛苦不堪。
与此同时,心怀不轨的李康杰听闻消息后,心中的报复之火瞬间被点燃。李康杰的父亲□□身为大队支书,在村里颇具话语权。李康杰盘算着利用这层关系,给肖敏和赵刚使绊子。他大摇大摆地来到学校,趾高气昂地对校长说:“校长,肖敏和赵刚这两口子,不能同时报考师范。要是他俩都去,学校教学不得乱套?要是不听劝,执意报名,村里就重新考虑他们民办教师的资格,想干这活儿的人多着呢!”校长面露难色,试图解释这是难得的提升机会,李康杰却充耳不闻,还恶狠狠地补充道:“还有,复习假也不能批,这时候请假,像什么样子!”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刚一家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召开了一场气氛凝重的家庭会议。赵刚的父亲率先打破沉默,目光坚定,语重心长地说:“刚子,这机会来之不易。虽说家里困难,但知识能改变命运,你放心去考,家里有我和你妈顶着。”母亲在一旁频频点头,附和道:“儿子,你只管专心备考,家里的事不用操心。”弟弟妹妹们也纷纷发言,妹妹一脸认真地说:“哥,我已经长大了,能照顾爷爷奶奶,还能辅导弟弟功课。你安心去考试,争取考上好学校。”弟弟也用力点头,眼中满是对哥哥的信任:“哥,我会听话,好好学习,你一定要考上!”
在家人的支持下,赵刚心中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肖敏却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她看着年幼的女儿赵知音,也就是大家疼爱的音音,心中满是忧虑。音音不仅年纪小,身体孱弱,左手指还有残疾,正需要父母的悉心陪伴与照顾,怎能将孩子完全丢给年迈的公婆呢?她轻轻抚摸着音音的头发,眼中满是不舍。
夜晚,等音音入睡后,肖敏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深知这次机会对赵刚的重要性,可一想到赵刚家中的困境、学校里离不开老师的学生,以及年幼的音音,内心就如被蚂蚁啃噬般痛苦。她在心中反复权衡:“如果我去报考,音音怎么办?公婆身体不好,肯定忙不过来。可如果我放弃,赵刚就能有更多精力去提升自己,回来更好地教孩子们。我也能在这段时间帮他照顾家里,代课……”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肖敏最终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报考,全力支持赵刚。她在心中默默期许,希望赵刚学成归来,能为石山小学的孩子们带来更优质的教育。
从那以后,赵刚开始紧张的复习备考。肖敏主动承担起赵刚的教学任务。每天清晨,天还未亮,肖敏就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音音。简单洗漱后,她便早早来到学校。在办公室里,她不仅要精心准备自己的课程,还要仔细研究赵刚所带班级的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
白天,肖敏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在两个班级之间来回奔波。讲台上,她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知识,遇到学生听不懂的地方,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围上来问问题,她一一解答,眼神中满是温和与专注。
夜晚,校园渐渐安静下来,肖敏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看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认真批改。批完作业,又着手备课,为第二天的课程做详细规划。窗外的月光洒在她身上,映出她疲惫却坚定的身影。尽管身心俱疲,肖敏从未有过怨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帮助赵刚顺利通过考试。
日子在忙碌与期待中一天天过去,赵刚在肖敏的支持和家人的鼓励下,全身心投入复习。终于,考试的日子来临了。赵刚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考场上,他全神贯注,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这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奋笔疾书。
最终,喜讯传来,赵刚成功考上郴江地区师范。那一刻,整个石山小学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校园里,学生们欢呼雀跃,老师们纷纷向赵刚表示祝贺。赵刚一家喜极而泣,父母紧紧拥抱着赵刚,眼中满是骄傲与欣慰。肖敏看着赵刚,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欣慰与祝福交织的光芒。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赵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他们共同奋斗的教育事业,也将迎来新的希望。年幼的音音虽然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也被周围喜悦的氛围感染,拍着小手开心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