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罗以娇的乡下日常生活 > 第187章 第 187 章

第187章 第 18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姜渝不是第一次来镇上饭店,前几年刚下乡时,他偷偷进饭店的次数不少,对这里的餐点十分清楚。

年轻的服务员看着他走近,脸上露出礼貌的笑,十分和气:“同志要点什么?”

姜渝先在黑板上看过了今日供应,同样客气说道:“你好同志,请帮我点一份红烧肉、一份蒸饺、一份冬瓜炖大骨、一份炒时蔬、一份蛋花汤、三碗米饭。”

服务员惊讶的在他身上看了看。

没想到这样清清瘦瘦的男同志这样能吃。

她有些犹豫,好心提醒:“同志,你一个人的话点一份红烧肉就够了。”

大家都知道国营饭店服务员脾气大,但他们脾气再大也坚持一点:杜绝浪费。

长得再好看也不行!

姜渝轻轻颔首:“我们三个人。”

他稍稍移开身子,服务员就看到了坐在门口桌的一男一女。

两个男同志加一个女同志确实饭量都不小,其中还有一个年纪小的,一看就是长身体的时候,姜渝两个年轻人,看起来男帅女美挺般配,服务员琢磨着他们的关系,态度一下就冷下来了,单子一撕就往后厨走:“知道了。”

姜渝完全没想到服务员会想这么复杂,也不在意,在他的记忆里,这种情况一直很正常。

服务员、售货员是最好判断工人同志职业的,反正头仰得最高的准是没错,几乎一挑一个准,出错概率小。

他走回坐位上先给罗以娇说了声点了什么菜。

大家都是从饿肚子过来的,根本没什么喜忌,只要有肉有菜就是很好的生活了,而且饭店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可是出了名的菜肴,罗以娇也觉得这样挺好的。

罗杰就更不挑了。

算下来这都好几个肉菜了,普通吃一顿饭而已,他妈都没让他吃过这么多荤菜。

“哥你真...好”真有钱啊。

男同志谁还没个一掷千金的幻想呢。

姜渝很会安慰人:“你也不差的。”

罗杰重重点头。呜呜呜呜是的,他也不差,以后肯定会一掷千金的。

他眼睛往姜渝手腕上看去,恨不得亲自动手扒拉开他的袖子:“哥那个我看一眼...”

姜渝很配合的挽起一段衣袖,好让他看个明白。

罗杰瞪着眼睛凑近去看,像是看什么珍宝一样,手指搭在表盘上仔细看着,像是外汇商店的服务员,有模有样的介绍:“看看这表盘,莹光闪闪,几颗碎钻像金钱一样耀眼,表带的链子一看就是成功人士的标配,优雅、尊贵、不俗。”

罗以娇打断他:“停!你去偷师了。”

这味也太浓了。

罗杰撇撇嘴:“二姐,我还没说完呢。”

罗以娇做了个请的手势。

罗杰继续说着他的油腻之词:“这样的表整个市里都找不出来几只,只有不菲的价格才能配得上它的做工。”

姜渝顺着问了句:“哦,那它应该值多少。”

罗杰坚定而直接:“一百八十八。”

姜渝:“有点准。”

罗杰高兴得像个孩子。

罗以娇心里感慨:傻孩子啊。

饭店人不多,很快就轮到了他们,服务员靠在柜台喊了声:“八号桌好了。”

罗以娇在桌下踢了踢罗杰:“快去端菜。”

罗小弟确实应该多吃饭补一补了。

都不用她催,罗杰一下就蹦起来了,抢在姜渝前面跑了两趟就把饭菜端上来了。

男高,正是有力的时候。

不止身体有力气,能跑能跳,还能吃。饭菜一到桌上,什么手表、眼力都被罗杰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现在他满心只有两个字:干饭!

两碗饭利落的摆在他们面前,罗杰给自己压实了一圈,让米饭尖都出来了,拿着筷子就干起饭了。

他们从村里走到镇上,又在镇上逛了这么久,别说罗杰了,就是姜渝两个也饿了,专心吃着饭。他们两食欲已经不错了,吃到一半,罗杰已经又去添了一碗饭,最后把桌上剩下的菜全都装进了肚子里。

干完饭,他往后一趟,大爷似的拍了拍肚子,满足了。

罗以娇看了看桌上,有句话叫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果然没错啊。如果一个家庭有三四个小子,光白菜一顿都得一颗打底。

他们休息了会,这会都过十一点了,饭店客人只比刚才多了一桌,外边赶集的人倒是散了不少,有些摊子已经准备要收摊走人了。

看到这些摊子,她就想起了以后这几条街沿街都开着门店,卖什么的都有,吃、穿、用度,在场口还有一个农贸市场,她回来的次数少,但也看得到。人多、热闹,不像现在摆摊的还能数得过来。

不过现在这些支摊的挣钱呢。

他们还不是只在这一个地方支摊挣钱,而是附近的镇上赶集都去,来回倒腾,辛苦是辛苦,年底就是万元户了。

姜渝看她一直朝外边看,不大明白:“怎么了?”

罗以娇四处瞥了瞥,悄悄问道:“哥你说他们支一个摊子能挣多少钱?”

姜渝知道了,她又财迷心窍了。他没有支过摊,不过还是很认真的思考并且回答:“抛开他们的成本、路费、地钱和人工,十几块打底应该有。”

针线这些小东西不挣钱,利润比较薄,但像瓜子花生、对联这些利润是真不少,按一个集卖一百来斤,利润都能达到这个数,正逢年底,谁家都是几斤的份量称重,一上午顾不上多少客人就可以卖出这么多量。别看他们摊子上顾客少,但除了村里赶集的舍不得那一毛外,镇上的工人同志家属们也有不想排队,去摊子上买的。

这些摊子一开始定位的顾客就不是普通村民,而是职工家庭。

他们有钱,舍得花。

罗以娇已经算起来了:“一个镇上十几块,附近几个镇每天都有赶集,他们一个月能挣上好几百。”

这样的工资碾压工人同志。怪不得大家嘴上说着个体户不体面,但心里个个都想干个体户。

哪怕自己不亲自出力,投资合伙干也愿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