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日,便到了朝朝周岁宴。
寻常人家抓周礼都会提前排练一下,企图让孩子抓个好兆头,日后前路顺遂,莫北说不必讲究这些,让朝朝自己抓感兴趣的便是,所以也就没准备。
到了周岁,圣上未来,却嘱咐池沉带着太子来观礼。
太子如今也不过七岁,却已可见君子之风,当今后宫妃子不多,除去皇后,便只有一位贵妃两位妃子,太子是皇后所出,圣上登基时便被立为太子。
余下三位妃子膝下还有两位公主一位皇子,不过后宫和睦都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
周岁宴莫北没请太多人,只请了平日关系好的,故而太子到定国公府也未引起什么风波,大多都是随着启帝打过仗的,太子对几位老臣亦是尊重有加。
许归山已经快至古稀,准备退下去,但许家下一辈没什么出彩的小辈,只能再拖拖,太子太傅一职如今也是许归山兼任。
看着太子小小年纪便已有君子之风,许归山点点头,捻了捻胡须笑道:“待朝朝长大了,便送到我那里去,我来教。”
莫北闻言心动,还未开口,云落枫便道:“许老,您老人家一把年纪了,可别折腾了,交给我吧。”
一旁营中的将领们纷纷打岔,“莫北的儿子定随他天生神力,入军营定能建功立业。”
太子抿了抿唇,他想让表弟入宫陪他,但他是太子,不能小孩子气要以身作则。
莫北看众人这般争抢自己儿子的样子也笑:了,岔开话题:“等看他日后对什么感兴趣吧,若他想学武便让他去镇北军,若他想学文便让他拜云先生为师。”
许归山挑了挑眉,打趣:“怎么,莫北小子觉得我带不了孩子了?”
楚安在一旁接话:“算了吧老师,您这一把老骨头,赶紧退下来享天伦之乐的好。”
许归山也不生气,笑呵呵的:“快了,过些日子我就准备致仕了。”
楚安现在封了个亲王,平日里也不去上朝,就喜欢游山玩水,用他的话说,以前在宫中待太久了,就想出去走走。
莫北看着许归山与楚安,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下来,刚开始他还不适应自己的身份,时间长了他才明白,若不是周氏与蔡氏,有这两位在,楚朝也不至于到此地步。
看的越明白,心中也就越惋惜。
楚安被关在宫中十几年,如今国朝也稳定,自然就压不住少年心性。
楚安拉着许归山去一旁念叨着哪里好玩,计划着等许归山致仕后带他去个风景好的地方养老。
到了午时,众人移步去了堂屋,女眷也从后院出来了。
堂屋早铺上了地毯,地上摆着一本《论语》、算盘、一锭元宝、一枚印章、一把玉如意、一把富贵锁、一个葫芦、一把木刀八样物品。
左右只是图个吉利,请的人也不多,夫妇二人便没准备太多物品。
莫父将朝朝从霜降手中接过,按照流程进行了滚灾、净手、戴金、梳头、过葱门几个步骤后把朝朝放在准备好的物品前。
朝朝虽说才周岁,却已经会认人了,公主与莫北站在物品前对朝朝拍着手。
公主轻声哄道:“朝朝,给娘拿个东西过来好不好?”
朝朝有点呆呆的看了看自己娘亲,又看了看自己的爹。
莫北朝他指了指面前的物品,“随便拿一个。”
朝朝好似听懂了,站起来摇摇晃晃的走向《论语》,把论语递给公主,又走向那把小木刀,把木刀拿起来递给莫北。
围观众人连忙上前恭喜,“好小子,以后怕是个文武双全。”
“那可不得了了。”
莫北挥了挥手,脸上满是喜色但嘴上还谦虚地回道:“不求他日后文武双全,只求他不成个纨绔公子哥就好了。”
公主在一旁矜持笑道:“依我看,这小子是把我们平日里最常拿的拿过来了。”
又推辞了几句,接着进行印足、封酒、鸣锣、食福。
整个流程下来已经尽力减少了,但还是让原本精力旺盛的小孩有些蔫蔫的。
公主把朝朝带回房休息去了。
见整个周礼完成,池沉走上前递给莫北一张纸,躬身说道:“国公爷,这是来前圣上让奴才带过来的,说是给小公子取的名字,圣上还说了,待小公子五岁便让他入宫到上书房读书。”
莫北双手接过纸对着皇宫的方向拜了三拜,“臣多谢陛下隆恩。”
许是来前得到了吩咐,池沉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周礼结束后借着告辞之名说的。
莫北将池沉与太子送到门口,目送太子上了马车离开后莫北才将那张纸拿出来看。
上书“时言”二字。
莫北将纸折好收起,又进内继续与众人闲聊,都是当年一同行军的,说话间也比较亲昵,只一同喝酒吃肉,忆一忆往昔。
言谈间几人又想起了启帝,又是一阵唏嘘。
散席后莫北安排几个小厮将几人带去客房休憩,去去酒劲,待用了晚膳再安排车马将几人送回去。
女眷在后院赏花喝茶投壶玩乐,莫北也不去打扰,只是吩咐厨房多备些糕点、甜汤。
到了夜间。
将众人送走后,莫北拉着公主的手向后院走去,把午间池沉说的话仔细说给公主,然后又把写着“时言”二字的纸递给公主。
公主笑了笑,笑容间都是幸福,“皇兄的意思是,朝朝是我们的孩子,这名字可用可不用,不声张是给我们留余地呢。”
莫北闻言也笑了,天下皆知公主与当今自幼感情甚笃。
“依娘子的意思,朝朝的名字可定了?”
公主红了脸,看向身后,身后的丫鬟小厮都极有眼色的隔了一段距离跟在两人身后。
轻轻拍了下莫北的手臂,“有时言外悟意,不觉山中烂柯。就这个吧,希望时言以后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莫北点了点头,轻声承诺:“会的。”
过了月余,许归山在朝上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同时递给圣上一份关于科举的折子。
圣上推拒了许归山告老还乡的折子后,将科举的折子让池沉拿给众大臣看。
前朝官员选拔采用的是推选制,故许多世家出身的人,本身没多大本事却只因有个好出身选了官,又因自身能力不足使得在任属地民不聊生。
科举制比推选制公平些,起码选出来的官员都是有学之士,而不是前朝那班蛀虫。
科举制的推行势必会影响世家的利益,但许归山还是当朝提出,可见许归山的决心。
朝臣吵闹个不停,不少世家出身又没甚本事的官员都持反对意见,许归山一派则和他们吵的不可开交。
莫北上前一步提议:“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臣提议可分为文生试与武生试,现今虽无战事,但军中不需要酒囊饭袋去送命,百姓也不需要。”
圣上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其余官员却道:“既如此那何须文生试?”
待众人吵闹完后,圣上揉了揉额头,摆摆手,说道:“散朝吧,此事再议。”
众官员散去,许归山、云落枫、楚安和莫北几人对视一眼默默走到最后方。
果不其然,几人没走出长廊,池沉就从后面追了过来。
“几位大人,陛下有请。”
几人跟在池沉身后往御书房走去。
到了御书房时,圣上正看着手中的折子,折子中提出的科举制只是一个大概,并未完善,散朝后把几人叫来也正是这个缘故。
科举制是必将推行的,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一点点将制度完善,不论那些人如何吵,结局只有这一个。
几人商议到晚间,圣上才点点头,说道:“这几日,许老整理个文生试详细章程,武生试就交由莫北了,楚安和云先生可帮忙看看可有漏洞。”
几人应声告退。
出宫的一路,几人都在交谈关于科举制如何完善的问题。
到了定国公府,莫北刚到书房,准备理理思绪,公主就提着食盒进来了。
“听说今日朝上许老告老,又提出了科举制?”
莫北闻言笑了,“这些官员,日日不做正事,传闲话倒是传的快。”
公主把食盒里一直在灶上温着的饭菜取出来放好,示意莫北边吃边聊,“皇兄是否已定了要实行科举制。”
莫北点点头,“科举制的实行与民与国与君皆有利,必然会推行。”
“但动了世家的利益,怕是困难。”
“不怕,如今朝廷安稳,就看他们是想做好自己的官还是想和世家一起沉了。”
莫北迅速用过晚膳,让丫鬟收拾完碗筷后开始琢磨武生试。
莫北问在小几旁看书的公主:“圣上命为夫写一则武生试的规章,夫人可有高见?”
公主白了莫北一眼,“你想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不知道来问我?”
莫北轻笑,心中只觉可爱。
先在纸上列了个草稿后,莫北才开始补充细节,待列完后,明日去云先生府上给云先生看看再上折子。
虽说跟在鲁飞身边时学了不少字,又经过几年勤练,莫北却还是学不会如文官一般文绉绉的写折子,朝中人都知道莫北出身,背后笑话的人不是没有,不过顾及莫北简在帝心,无人敢当面提及而已。
等莫北写完,已是深夜。
公主早已熬不住困意趴在小几上便睡了过去。
莫北将人打横抱起,回房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