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粉笔末里的坚守 > 第5章 第五章:“敏梦”惊尘

第5章 第五章:“敏梦”惊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肖敏在石山小学的工作,在历经重重波折后,终于逐渐步入正轨。每日,她都会沉浸在备课的细致工作里,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她妙语连珠,将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课后,她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无论是一起跳绳,还是倾听学生们讲述家中趣事,都让她真切地找到了身为教师的价值,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也在心底生根发芽。然而,朱莉老师的婚姻状况,却如一颗突如其来的巨石,打破了肖敏平静的生活,在她心间激起千层浪,令她大为震惊。

在石山大队小学,朱莉的事情像一片沉甸甸的乌云,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在那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民办教师面临诸多限制的时代,女民办老师一旦外嫁,便会失去这份珍贵的工作。此前,朱莉在大队内曾有过几段感情,可都以遗憾告终。

朱莉的第一段恋情,始于和罗家冲水电站工人王军的相遇。那时,王军年轻朝气,浑身散发着质朴的活力。两人经人介绍初次见面,王军羞涩又真诚的笑容,瞬间就打动了朱莉的心。此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相聚。沿着大队蜿蜒的田埂漫步,微风拂过,带来泥土和庄稼的清香。朱莉会兴致勃勃地讲述学生们的趣事,比如哪个学生在课堂上闹了笑话,哪个学生又有了令人惊喜的进步。王军则会耐心倾听,偶尔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回应,逗得朱莉咯咯直笑。闲暇时,朱莉满心期待着与王军携手未来,她会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为未来的小家缝制枕头、门帘等小物件,脑海中勾勒出和王军一起生活的温馨画面。

日子在平淡与甜蜜中悄然流逝,直到王军所在的水电站有了单位保送上大学的名额。王军凭借自身努力和出色表现,成功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朱莉既为他感到骄傲,又隐隐有些不安。王军去大学报到前,朱莉亲手为他收拾行李,将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买下的钢笔放在他的包里,千叮咛万嘱咐他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太劳累。王军紧紧握住朱莉的手,信誓旦旦地承诺会一直爱她,等学成归来就娶她,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初入大学的王军,立刻被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全新的知识领域深深吸引。新环境里,同学们谈论的话题从水电站的机器设备,变成了文学、艺术和各种前沿思潮。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地方,王军结识了同样热爱文学的女同学林悦悦。林悦悦家境优渥,气质出众,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自信与优雅。她对王军展现出浓厚的兴趣,经常主动找他探讨书籍,从《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的善良,到《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的奇幻。两人还一起参加校园里的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等活动。

渐渐地,王军开始频繁地与林悦悦相处,逐渐被她身上不同于朱莉的魅力所吸引。他与朱莉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回信也从长篇大论变得简短敷衍。朱莉敏锐地察觉到了王军的变化,心中满是不安。她更加频繁地给王军写信,倾诉自己的思念,分享大队里的新鲜事,特别是学校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有时,她还会挤出时间,到王军家帮忙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试图挽回这段感情。可王军对这些信件常常搁置许久才回复,字里行间满是不耐烦,回复内容也不过是简单的几句敷衍之语。

终于,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朱莉收到了王军的来信。信中,王军言辞冰冷地提出了分手。他坦言,自己在大学的生活里找到了新的方向和爱情,与朱莉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两人已经不再合适。朱莉拿着这封信,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手也止不住地颤抖。她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信誓旦旦的爱情,就这样轻易地破碎了。

?那段时间,朱莉沉浸在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她常常坐在宿舍的窗前,望着远方发呆,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王军相处的过往。对未来,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工作时也时常走神。学生们都察觉到了她的异样,往日里活泼的课堂,也因为老师的低落情绪变得沉闷起来。

后来,朱莉又和十九队在煤矿当工人的高德走到了一起。起初,朱莉以为找到了能相伴一生的人,两人频繁见面,一起在大队的小道上散步聊天。但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在价值观、人生观和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现。高德脾气急躁,做事简单武断,遇到事情常常不假思索就下决定。而朱莉心思细腻、温柔,注重细节。两人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比如周末该如何度过,对孩子教育的看法等,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只能无奈地断了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莉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家人不断地催促她成家,每次回家,父母的唠叨和亲戚的关切,都像沉重的枷锁。周围的人也对她的感情生活指指点点,背后的议论声如影随形。就在她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她遇到了徐奋涛,一个来自外省的四十多岁老单身汉,职业是瓦工,写得一手好字,爱好文艺。因家庭“成份高”,一直找不到对象。

当时,学校需要翻修几间教室,徐奋涛所在的施工队承接了这个项目。朱莉第一次见到徐奋涛,是在校园里的施工现场。他气质不一般,正熟练地摆弄着瓦刀,专注的神情吸引了朱莉的目光。徐奋涛注意到了朱莉的注视,抬起头给了她一个憨厚的微笑,这一笑,竟让朱莉的心里泛起了一丝别样的涟漪。

此后,徐奋涛总会找机会和朱莉搭话。他虽然只是个瓦工,却能说会道,有着丰富的见识。他的钢笔字写得秀丽端庄,字形美观,犹如艺术品般展现个人魅力。休息的时候,他会给朱莉讲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从大城市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不同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些对于常年待在山里的朱莉来说,都是无比新奇的。他还会细心地留意朱莉的喜好,知道她喜欢读书后,有时会给她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有时自己从微薄的收入里挤出钱,在进城时给她带几本新书,如《简·爱》《呼啸山庄》等。一来二去,朱莉渐渐被徐奋涛的热情和体贴所打动,心中尘封已久的爱意再次被点燃。

他们开始频繁约会,地点常常是在学校操场的角落,或是附近潺潺流淌的小溪边。月光洒在大地上,朱莉会给徐奋涛分享自己教学中的趣事,徐奋涛则会耐心倾听,时不时给出一些幽默的回应,逗得朱莉开怀大笑。随着感情的升温,朱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安心,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那个可以依靠的人。

这段恋情传开后,整个大队瞬间炸开了锅,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村民们聚在一起时,总会小声议论,言语间满是对朱莉的惋惜。“这么好的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对孩子们又耐心,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往后怕是很难再留在学校教书了。”这样的话语,在村子里四处飘散,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朱莉笼罩其中。

朱莉独自站在简陋宿舍的窗前,手不自觉地轻轻抚上微微隆起的小腹。望着窗外熟悉的校园,眼神里满是眷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每一间教室、每一张桌椅,还有那群天真无邪的学生,都承载着她无数的回忆。刚成为民办教师时的那份热忱与憧憬仿佛还在昨日,那时的她满怀期待,渴望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这些山里孩子心间,助力他们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

然而,现实却冰冷又残酷。哥哥和嫂子遵循着“女儿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老传统,态度强硬,虽言语间透着无奈,却满是不容反驳的坚决。哥哥皱着眉说:“妹啊,不是哥狠心,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可别让我们难做。”嫂子也在一旁附和:“就是,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家里考虑,这传出去,别人该怎么说。”他们不断地催促朱莉离开,每一次的催促都像一把钝刀,在朱莉的心上割着。

大队、生产队“女教师嫁给外地人,必须迁出户口”的规定,更是如同一把无情的刀,彻底切断了她继续留校任教的念想。女民办教师迁出户口就意味着必须离职,朱莉心中满是绝望与不甘,却又无力反抗这既定的规则。

朱莉找到校长李长贵,眼眶泛红,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校长,我实在舍不得离开这儿,这些孩子就跟我的亲人一样,教了他们这么久,我怎么放得下啊。”李长贵校长重重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惋惜:“朱莉啊,我懂你的心情,你教学能力突出,学生们都喜欢你。可村里、大队的规定摆在这儿,我也没办法啊。要是能通融,我肯定第一个帮你,可这规矩不是我能改的。”

回到宿舍,朱莉坐在床边,翻开学生们的作业本。看着上面自己认真批改的痕迹,那些熟悉的字迹和曾经写下的评语,泪水再也不受控制,夺眶而出。她一页页地翻着,脑海中浮现出每个学生的笑脸,有的学生写字歪歪扭扭,她总是耐心地一笔一划教;有的学生成绩不好,她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辅导。她明白,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多留一天,就多一分不舍。

离开前的那几天,朱莉依旧照常认真备课、上课。课堂上,气氛却异常安静,学生们似乎也察觉到了老师即将离去。往日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此刻也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听讲,眼神中满是不舍。下课后,几个平日里和朱莉亲近的学生围过来,小声问:“老师,你真的要走了吗?”朱莉强忍着泪水,挤出一丝微笑:“老师有点事要处理,你们要乖乖听话。”

终于,到了离校的那一天。朱莉早早来到学校,身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布衫,头发整齐地扎在脑后。她走进教室,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保持平静:“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大家要认真听讲。”

这堂课,朱莉讲得格外投入,将自己对知识的领悟、对学生的殷切期望,都毫无保留地融入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们也听得格外专注,眼睛紧紧盯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朱莉喉咙发紧,声音哽咽:“同学们,老师要走了,以后你们要好好学习,听新老师的话。”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一个学生猛地站起来,大声喊道:“老师,我们舍不得你!”其他学生也纷纷起身,七嘴八舌地呼喊着“老师,不要走”“老师,我们会想你的”。朱莉再也抑制不住情绪,泪水奔涌而出,快步走下讲台,和学生们一一拥抱。

走出校园,朱莉回头凝望着“石山小学”的校牌,心中苦涩万分。她清楚,自己即将告别热爱的教师生涯,未来的道路漫长又充满未知与艰难。但她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奋斗过的土地上。

谁也没料到,朱莉刚离开学校,社会上的谣言就像野草般疯狂蔓延。一些好事者开始在暗地里窃窃私语,说肖敏就是下一个朱莉,指不定哪天也会因为类似的事情离开学校。这些谣言毫无根据,却在大队里传得沸沸扬扬。从村头的老槐树下,到村尾的小卖部,总能听到人们在议论。肖敏听闻后,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懑,她不明白为何有些人总热衷于传播这些不实的流言蜚语。而这些谣言,也给本就复杂的局势添上了一抹更为沉重的阴霾,让肖敏在学校的日子,变得愈发艰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