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粉笔末里的坚守 > 第2章 第二章:扩编风波

第2章 第二章:扩编风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976年,暮夏的暑气依旧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蒸腾。然而,在罗含公社石山大队,一场突如其来的扩编浪潮,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让整个大队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

石山大队,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明珠。四周,青黛色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沉默而威严的巨人,守护者这片古老的土地;澄澈的溪流如灵动的丝带,蜿蜒穿过错落有致的田舍,千百年来,以它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了淳朴善良的民风。平日里,村民们遵循着古老的作息规律,在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就像那缓缓流淌的溪水,平静而安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然而,这一年,一场关于大队学校扩编的讨论,却在小小的大队办公室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大队学校,一直以来都是村里孩子们启蒙求知的神圣殿堂。几间简陋的土坯房错落排列,虽略显破旧,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石山人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美好憧憬。此前,学校仅仅开设了小学部,可如今,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大队妇联主任的儿子当兵入伍,与此同时,上级又下达了每个大队都要兴办“带帽初中”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校急需增加三名民办教师。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大队瞬间热闹起来,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不少人家都打起了自家孩子的主意,他们渴望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为孩子谋得一个好前程。

夜幕低垂,墨色的天空宛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上面镶嵌着闪烁的繁星,犹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然而,此时的大队办公室却灯火通明,与外面寂静的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内,一张略显破旧的长桌周围,七位大队支委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而凝重。桌上,一盏昏黄的油灯散发着微弱而摇曳的光芒,灯光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映照着众人或沉思、或急切的面庞。墙壁上,众人的影子随着灯光的晃动而不断变幻,仿佛在诉说着这场会议的不寻常。

“各位,今天把大家叫来,就是为了商量学校增加民办教师的事儿。上头要求紧,咱得尽快定下来。”大队支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说罢,他缓缓抬眼扫视了一圈,目光中满是期待与审视。

话音刚落,支委们便纷纷开始推荐自己心目中合适的人选,报出一个个名字。一时间,小小的办公室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低声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乐章。不一会儿,七份写满推荐人理由的纸张便整齐地摆在了桌上。仔细一看,上面赫然写着9个高中毕业生和一个复员军人的名字。

“我先说,我推荐王翠兰和王大山。”王淑富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他的手指重重地落在名单上的两个名字上,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和自信,“这俩孩子都是咱队的,高中毕业,文化底子相对扎实,平时在村里表现也不错,教孩子读书识字,肯定没问题。”

然而,他的话刚说完,会议室里便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有人微微皱眉,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情;有人交头接耳,小声地交换着意见。不一会儿,一位支委忍不住站起身来,诚恳地说道:“王淑富,你说的这俩孩子是不错,可咱也得考虑个平衡不是?你们生产队,已经有3个‘吃大队工分’的了,一个赤脚医生,一个民办教师,还有大队供销点的工作人员。这要是再加上俩民办教师,其他队的人怕是有意见呐。”

王叔富一听,脸色微微一沉,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反驳,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心里清楚,对方说的在理,可这两个孩子是他看着长大的,而且还有着远方家族关系,他满心觉得他们是最合适的人选,实在有些不甘心。

就在这时,钟全生也站起身来,将自己的名单往前推了推,急切地说道:“我推荐我侄子钟强。这孩子高中刚毕业,脑子灵光,学习也好。”他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眼神中满是期待和渴望。

可他的话同样没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坐在他对面的李忠支委面露难色,缓缓站起身来,语重心长地说道:“钟全生呐,你侄子确实不错,可你家情况特殊啊。你家有个兄弟都在城里有工作,一个是1958年炼钢铁推送的,一个是当兵转业、大队推荐的,不能大队什么好事,都让你家里占去。”

钟全生听了,脸上一阵白一阵红,羞愧与无奈涌上心头。他咬了咬嘴唇,默默坐了回去,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心中满是无奈与失落。接着,其他的支委也纷纷推荐介绍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和激烈。

一时间,会议室里陷入了僵局。推荐的人各有各的优势,可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支书□□眉头紧锁,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艰难的讨论打着节拍。

“大家都别着急,咱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教师可不是小事,关乎着咱大队孩子的未来,得慎重。”□□沉声道,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几份名单上,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和忧虑。

此时,窗外的夜愈发深沉,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仿佛在为这场冗长的会议叹息。屋内,众人依旧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关于三名民办教师的最终人选,依旧悬而未决。而这场风波,似乎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将牵扯出更多的故事,影响着石山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会议时间越来越晚,□□眼看情况不对,很难会有个好的结果。他果断地说:“今晚会议不作结论,待后再研究,散会。”

到了第三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晚饭。□□的儿子李康杰一边吃着饭,一边把学校教师扩编的事以及学校老师议论的意见告诉父亲:“爸,你们支委会研究讨论增加教师条件只放在高中,为什么不考虑有特长的初中生?如2队的肖敏,秀外慧中,且能歌善舞,特别擅长画画,她还曾经是我们班上的文艺委员,在区里中学文艺汇演中,她独唱的《北风吹》得过一等奖。另外我们学校那么多老师,目前还没有一个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学生的音乐、美术课都是一些外行老师在上。”□□静静地听着儿子对初中同学肖敏的夸赞,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第二次的支委会议上,□□改变了方式,将自己的方案供大家讨论。这个方案他已经深思熟虑,定下了三条原则:一条是优先安排复员军人;二是重点考虑有特长的青年;三是优先安排没有吃“大队工分”的生产队高中生。

方案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支委觉得这个方案公平合理,能最大程度地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也有支委面露难色,毕竟自己推荐的人可能不符合这些条件,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王淑富皱着眉头,率先提出异议:“李支书,这复员军人咱大队就一个,肯定优先安排没问题。可这有特长的初中生,虽说有一技之长,但文化水平会不会差点?教书毕竟还是要以知识为主啊。还有这没吃‘大队工分’生产队的高中生,范围是不是太窄了,万一选不出合适的人咋办?”

□□不慌不忙,耐心地解释道:“王淑富,你说的有道理。但咱们学校现在的情况,音乐、美术这些课都上不好,孩子们需要全面发展。如2队肖敏这样有特长的孩子,说不定能给学校带来新的活力。而且初中生年纪小,学习能力强,也可以边教边学。至于没吃‘大队工分’生产队的高中生,咱们就是要给那些没机会的生产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咱们再仔细筛选,总能选出合适的人。”

其他支委们听了,纷纷点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名单。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开始根据□□提出的原则筛选人员。最终,在众多推荐人中,确定了初步的三个候选人:复员军人赵刚,他在部队是文化骨干、连通讯员,写过不少的新闻报道,而且帮学校万平老师代过五年级语文、数学课,有一定的教学经历;高中生田秀英,她所在的生产队此前没有享受过“大队工分”的福利,而且成绩优异,为人踏实;还有初中生肖敏,她毕业两年了,她的艺术特长让大家看到了学校未来素质教育的希望,而且她爱学习,文化底子也不会差。

在大家没有什么争议后,□□叫大家举手通过。三个老师名单确定后,□□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身上沉重的担子。他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学校未来充满希望的景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