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穿书成反派的我疯狂自救 > 第79章 第 79 章

第79章 第 79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青紫色光痕如梦幻般消散,王逸尘的官靴带着一股狠劲碾碎那抹幽蓝,幽蓝的粉末在他脚下如细沙般飞溅。

他借着搀扶马芷瑶起身的动作,将半片泛光的楠木残料藏进袖袋,那楠木残料触手温热,带着丝丝纹理。

宫灯在夜风里摇晃着,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把两人交错的影子如鬼魅般投在太庙朱墙上,朱墙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深沉。

五更鼓刚响过三声,清脆的鼓声回荡在寂静的宫廷,紫宸殿议事厅已跪满文武百官,他们的身影在微弱的烛光下显得肃穆而庄重。

皇帝摩挲着腰间螭龙玉璏,那玉璏触手温润,看马芷瑶展开三丈余长的运河工事图,图卷展开时发出“沙沙”的声响。

金线绣的漕运脉络间,密密麻麻的红点标注着被焚毁的贪官田契,在烛光的映照下,那红点格外刺眼。

"改漕粮为官运,设十二道监察关卡。"马芷瑶的银护甲叩在青州地界,发出清脆的敲击声,"此处私盐贩子盘踞的码头,上月已改作赈济粥棚。"

户部赵尚书攥紧笏板上的翡翠坠子,那翡翠坠子触手冰凉,他的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漕帮十万劳工的生计,岂是妇人能妄议的?"他身后跪着的三个侍郎同时叩首,金砖地面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王逸尘解下染着赤狐血的玄色披风,披风在解下时发出“簌簌”的声响,露出内里缝着三十六枚铜钱的素白中衣。

这是上月剿灭地下钱庄时,从流民孩童手里接过的谢礼。"漕帮头目李三水的认罪书后附有田产明细。"他将卷轴铺在龙案,卷轴展开时发出“哗啦”的声音,"其名下茶山,恰与赵大人在杭州的别院相邻。"

皇帝指尖停在"强占民田七百亩"的朱砂批注上,忽然抓起砚台砸向鎏金香炉,“砰”的一声巨响,迸溅的墨汁如黑色的流星般染黑赵尚书的孔雀补服,十二串东珠朝珠在晨光里乱颤,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马芷瑶趁机展开第二卷绢布,绢布展开时带着一丝顺滑的触感,"蓟州试点新政两月,盐税较去年同时期增三成。"她抽出夹层里半焦的桑皮纸,桑皮纸触手粗糙,"这是昨夜从运河沉船打捞的盐商密账,与赵大人书房暗格里的账本......"原来,昨夜巡逻的士兵发现运河水面有异常的波动,靠近查看才发现了沉船,潜水下去打捞后,发现了这密账,经过比对笔迹和账目的关联,确定与赵尚书有关。

"爱卿辛苦了。"皇帝截住话头,目光扫过面色灰败的赵尚书,"只是漕运改制牵涉甚广。"他拨动掌心的伽南香佛珠,十八颗珠子正对应在场世家的数目,佛珠在他手中转动,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王逸尘忽然掀袍跪在御前,袍角扬起,带起一阵微风。

上月被流箭射穿的肩胛骨尚未愈合,渗出的血珠如红色的珍珠般染红云雁纹官服:"臣请以蓟州为鉴——凡参与新政的佃户,今秋可留五成收成。"他解下鱼袋倾倒,黄澄澄的麦粒如金色的瀑布般滚过龙纹地砖,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这是今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头茬新麦。"

三十八位寒门出身的官员齐齐出列,他们补服下摆都缝着相同的麦穗纹,他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

工部刘侍郎捧出粗陶罐,陶罐粗糙的表面带着泥土的气息,"蓟州百姓托臣献上改良后的盐碱土。"黑褐色的泥土里,赫然混着几粒金砂,在晨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皇帝用银簪挑起金砂时,马芷瑶的余光瞥见赵尚书在袖中折断了玉笏,“咔嚓”一声,玉笏断裂的声音格外刺耳。

她故意碰翻装着贪官名录的木匣,三百枚刻着罪臣姓氏的桃木符牌如雪花般散落满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昨夜的楠木碎屑混在其中,泛着不易察觉的幽蓝。

"准奏。"帝王玉玺重重压在运河图上,震得案头那株用梁木灰培育的松树苗簌簌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

赵尚书告病退朝的背影踉跄了一下,官靴碾碎了半片飘落的枯叶——叶脉里藏着的金粉,正是地下钱庄密信专用的标记,枯叶被碾碎时发出“咔嚓”的声音。

散朝时,马芷瑶弯腰去拾那枚染血的桃木符,手指触碰到桃木符,带着一丝凉意。

王逸尘的指尖擦过她掌心,将昨夜藏匿的楠木残片塞进符牌凹槽,楠木残片的凉意与掌心的温热相互交织。

琉璃窗外,太庙檐角的嘲风兽首突然转向西边,那里正腾起三股与天光同色的青烟,青烟在微风中袅袅升起。

赵尚书被两名禁军架着褪去官帽时,御阶下传来玉笏坠地的脆响,“啪”的一声,清脆而响亮。

礼部周侍郎捡起碎成三截的碧玉笏板,指着蓟州盐税账册上的朱砂印:"这印章边缘的冰裂纹,分明是三个月前新制的官印!"

"周大人好眼力。"马芷瑶从鱼鳞册里抽出一张泛黄契书,指腹抹开右下角花押,契书的纸张有些粗糙,"去岁腊月二十三,您用这方私印给漕帮批了二十艘运煤船。"她转身时耳坠扫过契书,露出背面盖着刑部火漆的抄没文书。

工部刘侍郎突然扑到御前:"臣亲眼见过蓟州盐碱地,那土里混着......"

"混着金砂是吧?"王逸尘解开缠在腰间的布囊,数十块沾着黑泥的矿石如黑色的石头雨般滚落在龙纹砖上,发出“砰砰”的声响。

他拾起半块带着凿痕的金矿石,矿石表面粗糙,带着一丝凉意,"这是三日前矿工在蓟州西山发现的矿脉,刑部仵作验过,开凿痕迹与赵府护院兵器吻合。"

皇帝摩挲着矿石上的新鲜划痕,忽然瞥见马父从武官队列中出列。

这位戍边二十年的老将解下佩剑,剑鞘上的虎头铜饰在晨光里泛着血锈,剑鞘触手冰凉,带着一股金属的气息。"三十五年前,青州大旱时饿殍千里,就是因为漕粮改道进了私仓。"他布满刀疤的手掌按在漕运图上,正好压住标注着"马家祖坟"的墨点,手掌与漕运图接触,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十余名边疆将领的铠甲发出金属碰撞声,“叮叮当当”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兵部陈尚书捧着缺了角的青瓷碗出列,青瓷碗触手温润,"这是臣在陇西剿匪时,灾民给将士们盛观音土的碗。"碗底结着层发黑的土垢,土垢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腐臭味,"若当年有新政,何至于易子而食?"

紫宸殿外的蝉鸣突然静了,仿佛连蝉也感受到了殿内紧张的气氛。

皇帝用银刀刮开改良过的盐碱土块,黄褐色的土层下露出星点银光,银刀刮过土壤,发出“沙沙”的声音。

钦天监正使忽然跪倒:"昨夜太微垣西移三度,正应革故鼎新之象。"

"准在淮南三道试行新策。"皇帝将沾着银粉的匕首掷进舆图,刀尖钉在赵尚书杭州别院的位置,匕首掷出时带着一股凌厉的风声。

突然有小黄门跌撞进殿,袖口沾着狱神庙特有的艾草灰,艾草灰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他气喘吁吁地说:"禀陛下,李公公......李公公在诏狱吞了火炭!"其实在朝堂议事时,赵尚书曾与身旁的亲信低语,暗示他在宫外有帮手,而这个帮手很可能就是李公公。

退朝后,王逸尘和马芷瑶等人心中疑虑重重,觉得朝堂上的事情可能还有隐情,决定进一步调查。

此时天色渐暗,朝堂外的人群渐渐散去,只留下一些卫兵在巡逻。

马芷瑶弯腰去捡滚到蟠龙柱下的金矿石,手指触碰到矿石,带着一丝凉意。

王逸尘的官靴恰好踩住矿石边缘,借着扶她起身的动作低语:"李公公牙床溃烂半月,如何咬得动火炭?"他袖口闪过丝幽蓝碎光,正是昨夜从太庙带回的楠木残屑。

穿过丹陛时,马父突然驻足望向西侧宫墙。

那里新移栽的梧桐树叶片背面,隐约可见与枯叶同款的金粉纹路,金粉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老将军从怀中掏出半块虎符,符身上有道陈年裂痕,虎符触手冰凉,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三十五年前平叛时,乱党最爱用金粉写密信。"

暮鼓响起,沉闷的鼓声在夜空中回荡。

刑部验尸房的门栓突然断裂,发出“咔嚓”的声音。

月光透过气窗照在李公公青紫的面颊上,他大张的嘴里不见半点灼伤,反有些许幽蓝粉末黏在臼齿间,幽蓝粉末在月光下闪烁着诡异的光芒。

夜风卷起验尸簿的残页,飘过狱神庙檐角时,三股青烟正从西郊皇陵方向升起,青烟在夜风中飘荡,带着一股神秘的气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